着眼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2022-05-02 01:02来源:本站

  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陶行知指出 “创造是每个人能做到又必须做到的事情”。“生命只有在创造中才有意义”。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只有在创造中才具有活力。

  一、凭借教材,发掘教材创造性因素。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小学阶段的300篇左右的课文,都是创造性的“文”,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造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创新的因素,凭借教材,开发学生的潜质。

  例1《林海》教学片断:

  师:作者说,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现在我的眼前就有许多未来的画家,老师就请你们这些未来的画家们描绘一下大兴安岭的绿吧。

  学生在老师充满信任的话语,饱含期待的眼神中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大兴安岭的绿有嫩绿、墨绿、青绿。

  生:还有苹果绿、草绿、鲜绿。

  生:还有些绿颜色从山脚至岭顶由浅入深,有的又由深到浅,简直太丰富了。

  师:对,这是多么有层次的绿,多么动人的绿,多么令人心醉的绿呀。

  生:像绿色的云朵,降临到祖国大地。

  生:像绿色的海洋,所以老舍爷爷给课题叫“林海”。

  师:看到这么多的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看到这么多的绿颜色,我们的心情仿佛都变成了绿色的了。

  师:好,就让我们怀着这绿色心情与老舍爷爷一道,走近这茫茫的原始森林吧。

  在这里,学生思维独特,个性得到张扬,想象的潜能得到极大地发挥。

  例2《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我们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有的(形状、姿态、颜色等)                   有的     有的

  师:这个片断的最后是句号,现在你能将句号改成省略号,帮巴金爷爷补写下面的句子吗? 

  生:有的在梳理自己五彩的羽毛,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站在树梢歌唱……

  生:有的在洗脸,有的在互相抓痒痒,有的在与同伴窃窃私语……

  ……

  师:巴金看了你们这些小作家的创作,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那么究竟是省略号好还是巴金爷爷的句号好呢?请大家发表意见。生:我认为两种符号都可以。

  生:虽然巴金爷爷是个大作家,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用省略号比用句号更理想。因为鸟的天堂里鸟多得不可计数,早晨,百鸟醒来,大家都在为新的一天作准备,姿态万千,用句号就表示结束了,当然不够理想。

  师:大家很善于动脑,很有见地。那么,究竟哪种方法好呢?老师给你们一条建议,我们一部分同学给巴金爷爷写一封信,亲自向巴金爷爷请教;又因为巴金正在病中,我们另一部分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部的叔叔去封信讨教研讨一下。邮政编码等联系方法请同学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自己解决。这就是我们同学近三天的一个研究性作业。

  以上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提倡和激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性学习精神。

  2.不用教师的阅读实践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鼓励发现,控制讲授。让学生自主探讨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延时判断。教师不急于判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收集信息,虚心请教,走出课堂,向广阔的生活要答案。

  二、依托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1、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沟通。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时空发生了重大变革。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

  《桂林山水》一课,文中有一段这样精彩的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堂上我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师:同学们,珠海市一座全国著名的浪漫之城,它的美与桂林的美各具风格与魅力,请同学们周末到海边去走一走,用心地体验一下它的美,然后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写一段话。

  生写道:这样的海倒映着这样的城,这样的城围绕着这样的海,再加上空中白云朵朵,情侣路边绿树红花,海上渔帆点点,让你感到像是步入人间仙境,真是“昔日小渔村,今日浪漫城”。

  2、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延伸。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引导学生探讨:

 [1] [2] [下一页]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