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这里凝聚了无数教育有识人士刻苦探索、悉心钻研的汗水与心血。也的确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那个时候,我在钦佩、羡慕这些教育家的同时,更注重的是移为己用,践行证实。不过,每一次去咀嚼别人果实的时候,似乎都感觉不到太多味道。真正实践之后发现,所有这些方法,都不能单一地去实施。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一直是萦绕在我脑际的一个大问题。
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从班主任岗位走到科任教学,我努力实践着这句话。实践后,我总结了点滴经验。
《师德标准》要求“教师不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所以,我喜欢上了赏识教育。我们班起先有39名学生。是从三个班级分到一起的。年轻的我,每天耳朵里装满的都是校长反复强调的“不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这句话。每每学生犯错误,我想严厉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尽量看到学生的优点,千万不要和学生发火,一定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自己要和学生平等,有缺点学生也可以提。很快我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学生都很积极乐观。平时,虽然严格要求学生,但是,面对学生犯错误,还是多数以宽容的态度待之。我自认为我理解了这句话的真义。可是,这种成就感只是暂时的,有如昙花一现。
新学期开学,一下子转来十几名同学,人数骤增到52人。我继续着我的育人法则。时日一长,问题也相应地频出。新转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一个人一个习惯,多数又是娇生惯养,习惯了在家里和父母放横。我宽容一次、两次……不想,有几个孩子竞和我叫起了板。稍有不顺便变本加厉,大呼小叫……我困惑了。难道我不够严厉?还是我爱不得法?思忖了许久,我才感觉到自己的“爱”有些时候的确已经到了“纵容”的边缘。
“严”与“爱”究竟有着怎样微妙地关系呀。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一开始,看到老教师惩罚学生,我很不理解。怎么,校长三令五申的问题,他们还是熟视无睹?当我亲自体验到学生的成长存在不稳定性后,我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
“打”的确不是一种文明的教育方式,可自古以来又有多少学子,是在挨打后才成熟的。如果教育就只等于“赏识”,等于“不惩罚”,那这个社会还要警察干什么?还要监狱干什么?学生从小自己犯下错误后不能受到惩罚,潜在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就不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好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难道坏习惯不是吗?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往上写什么,就是什么。”我理解: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不成熟的,需要成年人的正确引导。我们不能在孩子这张白纸上随意涂鸦。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方法促进孩子三观的形成。那么,我们就要深层次分析教育法则。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环境成长的孩子,就不能用一种方法、一种模式去教育。这时候,所谓“因材施教”也就体现了它的真正意义。
不管是什么习惯,形成的过程,教师有份,社会有份,家长更有份!往往在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养成的习惯也就形色各异。对于家教好的孩子,我们教师就可以继续用赏识的方式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对于家教有偏差的孩子,教师就要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基础上严厉一些。首先要让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明白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再适时引导他们获取正确的行为习惯信息。这样,才能逐渐地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极个别孩子,也只由接受了惩罚,才能逐渐正行!
但是,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现今社会,新闻曾报道过数起教师因惩罚不当,造成学生身心的摧残,甚至死亡。这种“惩罚”我是坚决反对的!说白了,这些造成后果的教师,在自身行为上还是存在问题的!我分析:多数教师是因为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泄私愤造成的!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把握一个目的:即教育学生养成习惯,为学生的成长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负责的目的。
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外界任何方式,只能做为促进学生进行内心自我教育的推进剂。教师也只有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出于理解学生的角度,才能挖掘出学生错误的根源,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行为训练。
其次,教师在惩罚的时候还要把握不动气的原则!
教师要高姿态!站的角度高了,才能把握好尺度。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动气,才能做到理智。理智地分析学生的错误根源,适当地选择惩罚方式。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出气,就不会采取过激的方式。往往许多教师都是出于好意教育学生,可是就是这种好意,很容易使自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一旦这种想法出现,就容易产生怨气,就容易把握不好尺度,好心办坏事。所以,教师的自身修养,宽广的胸襟是教育的良好基石。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可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取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开展好教育工作。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惩罚也就失去了意义。耐心,恒心,是教师把握这一宗旨的根本策略。面对极个别生性顽劣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多动的孩子,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会具有耐心与恒心。而教师形成了这种恒心,就会占据主动的位置,一点一点把学生的劣习磨掉。
把握了这几点,我明显感觉到,驾驭 “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这条教育原则更加容易了。学生逐渐在我的严厉中感受到了我无微不至的爱,而在爱中再施以严厉,学生便更容易接受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联丰小学 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