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开展“大思政课”暨美育雅堂 《海的一半》主创分享侨情

2025-04-08 11:34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泉州4月8日电 (谢俊)华侨大学7日下午开展侨情侨史主题“大思政课”暨美育雅堂第五讲活动,邀请舞剧《海的一半》主创团队走进校园,与150多名海内外师生共话艺术创作背后的华侨精神。

  舞剧《海的一半》以陈嘉庚先生兴学救国的历史背景为创作蓝本切入,精心构建了一个跨越南洋与闽南两地的宏大叙事框架,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创造性的表现手法,生动诠释了华侨爱家、爱乡、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4月7日,华侨大学开展侨情侨史主题“大思政课”暨美育雅堂第五讲活动,舞剧《海的一半》主创团队受邀分享创作感悟。张伟鹏 摄

  “《海的一半》不仅是对陈嘉庚先生的礼赞,更是对整个华侨群体在近代历史中无私奉献的深情致敬。”作为舞剧《海的一半》总导演和编舞,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导演林辰分享道,华侨对故土深切的情感认同、为华夏文明血脉赓续和生长做出的无私奉献,是该剧的核心所在,也是团队创作过程中最为动情的部分。

  创作过程中,林辰结合自身经历,秉持“克制的精致”的创作理念,从陈嘉庚先生笃定、坚毅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特点融入剧中人物的行动线中,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控制和内敛,展现闽南男性坚韧的毅力和勇气以及沉着冷静的气质。

  剧中,海庚与海贤的兄弟情谊是全剧的核心情感脉络之一。“海庚”扮演者苏鹏表示,这对兄弟不仅是血缘上的手足,更是理想与信念的同行者,剧中通过地面支撑动作、力量对抗与情感递进的舞蹈编排,外化兄弟间的深厚羁绊,他们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通过舞蹈语言与叙事结构被深刻演绎,成为华侨群体家国情怀的缩影。

  “海贤”扮演者黄龙标认为,“海贤”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和担当的角色,他在南洋打拼的同时,始终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与兄弟“海庚”共同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努力。这种跨越大海的兄弟情谊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得“海贤”这一角色更加立体和动人。

  “从底层劳工到学生、再到海贤助手的转变,阿芸将海庚兄弟‘兴学救国’理念的实践成果具象化。”“阿芸”扮演者刘洁表示,“阿芸”体现了华侨教育对个体命运与国家未来的深远影响。

  华侨大学菲律宾华侨学生许婷婷介绍,她的祖父曾用马尼拉杂货铺的利润支持家乡小学建设,临终前仍攥着闽南童谣录音带。“舞剧里南洋实业与故土教育的羁绊,正是我们家族百年迁徙史的诗意注脚。当海庚在商海浮沉中坚守教育火种,我忽然读懂了菲律宾华校里绵延的乡愁密码。”

  “祖先下南洋谋生的经历,让我对剧中情节感同身受。剧中海庚等兄弟兴学的片段,深深震撼了我。陈嘉庚先生‘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理念,也让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华侨大学嘉庚奖学金获得者,柬埔寨华侨孔智勇表示,“舞剧《海的一半》主创人员的分享让我对先辈的奋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育的价值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4月6日,华侨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泉州大剧院揭牌。华侨大学供图

  据悉,以庆祝华侨大学建校65周年为契机,此次《海的一半》主创团队受邀来校,延续了华大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历史渊源,即20世纪60年代,华侨大学艺术系曾因艺术风格与东方歌舞团相近,被誉为“小东方歌舞团”,更旨在通过艺术与思政融合的形式,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华侨大学相继印发《华侨大学推进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公布首批“大思政课”(侨情侨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相关信息的通知》等文件,探索形成的良好沟通协同工作机制为保障基地建设奠定基础。还邀请了校外专家、学者等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学校还与陈嘉庚纪念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泉州双阳华侨农场、厦门竹坝华侨农场、泉州晋江梧林村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丰富侨情侨史教育资源。

  4月6日晚,华侨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泉州大剧院举行揭牌仪式,旨在加强校地联系共建,创新开展“艺术+思政”的侨情侨史教育。

  华侨大学学生处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探索“艺术+思政”的侨情侨史教育创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侨胞情怀,弘扬嘉庚精神,传承侨史侨情,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完)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