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挽联

2022-05-02 12:50来源:郑州日报

  亲友死后送挽联表示哀悼在古代也很流行。挽联主要是概括死者的一生,对死者给予评价,或叙述同死者的友谊,对其逝世表示哀婉伤悼之意。

  传说苏东坡有两个丫环,名叫朝云、暮雨。有一次东坡扪着肚皮笑问家人:“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大家都说是满腹经纶,只有朝云说:“我看里面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牢骚。”一句话使东坡对她刮目相看,引为知己。不久,朝云病故,苏东坡哀伤不已,为她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古代也有关于自撰挽联的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姓杨的穷人,门前一块空地被隔壁大户苟家霸占。杨不服,上告县衙。苟家买通了县官,杨反被打得奄奄一息。当晚杨临终前愤然命笔:“羊(杨)遭狗(苟)欺,遍体鳞伤,唯有怒目上泉台;狗逢虎嘶,肝脑涂地,只待跺脚来转世。”写罢说道:“待我死了,挂在灵前,切记!切记!”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省光泽县有一民妇林氏,死前自撰了一副挽联:

  奴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愿后日再订婚姻,莫向生妻言死妇;

  儿依严父艰哉。小孩儿定仍有母,倘他时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上联别夫,下联嘱子,语浅情真,体贴动人。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