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暴”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义为“迅疾,突然”。例如:暴怒、暴食、暴富、暴跌、暴涨。但是,近几年,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暴”出现了一种新用法,用来表示程度极高。例如:
(1)你见过大熊猫一边挖鼻孔一边看云彩吗?暴可爱。
(2)暴帅的小伙子在帮着检票。
(3)看看我的试车作业,暴痛苦。
(4)暴困无比,还暴思念一个人,咋办?
比较可以发现,上面四例中的“暴”尽管也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再是“迅疾,突然”义,而是相当于“极其”。“暴”用于凸显被修饰成分的程度,强调程度之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任何一个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适宜它生长的土壤。“暴”的新用法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言语表达的需要。比如,有一种“温柔”超乎了正常的度和标准,言者无法找到合适的现有词语来表达,只好启用一个“暴”来形容,如此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第二,类推机制的作用。近几年新词新语不断出现,如超可爱、超喜欢、超郁闷、狂自私、狂变态、狂任性等,这里的“狂”“超”都是表示程度极高的副词,在功能上与“暴”相同。因此,“暴”是在“超”“狂”的类推下形成的。第三,追求个性的需要。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个性强。“暴”出于青年人之口,体现了青年人的言语个性。
“暴”的使用产生了超常的语用效果:陌生化与新颖化。求新求异之心,人皆有之。新奇的事物或现象更能引起人们注意,给人一种视听或心理冲击。为了满足听、读者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说、写者热衷于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来吸引眼球。当新颖、别致的“超”“狂”因高频使用而使其创新效应日渐磨损时,“暴”就应运而生了。 (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