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创办人:为了中华文化传承

2022-05-02 03:21来源:光明网

  “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已成为我们城市、我们教育体系和我们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成就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语言传承。向孩子和青年人传承中国语言与文化,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维也纳市长豪伊普尔博士2006年在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对其的评价。随着欧洲华文媒体、奥地利媒体的报道,这所中文学校的创办者和主要管理者赵国刚、赵静夫妇也成为当地华人圈里家喻户晓的人物。

  据介绍,“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现有40个班,800名学生,30多位老师。除教授中文外,还为学生们开设了音乐、舞蹈、绘画、武术、象棋等兴趣班。另外还有德语、英语、太极、知识讲座等针对学生家长的学习班。学校属于非赢利性机构,向学生收费是为了支付校舍的租金、教学器材和老师的工资。因为中文学校只在周末开课,老师的薪酬按课时计算,不上课不取酬。

  赵博士说,办学之初的最大困难是生源。对华人后裔而言,中文虽然重要,但对其升学、就业都没有太大帮助,也不是其必修课。对学生和家长而言,学中文是课外给他们增加负担。为了动员华人家长将子女送到中文学校上课,赵博士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中餐馆跑,动员那里的华人送孩子来学中文。他忘不了站在寒风中迎候学生时心里的那种焦急。那时,他们家的老二才两岁,赵静要上课,他要照顾送学生来上课的家长,老二常常睡在汽车里。办学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结果却没时间去关心自己的孩子。

  曾多年担任校长的赵博士说,学校能得到迅速发展,师资是关键。国外学生与国内学生不一样,他们没有必须学习中文的压力。因此,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一旦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就很可能退学。此外,中文学校的学生不是按年龄分班,而是按中文水平分班。同一个班的孩子年龄有差距,兴趣不一样。这就需要任课老师能因人施教、差异施教。对高年级的学生,如果只讲字、词、句等语法,就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将上述语法融入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并归纳出相关语法和修辞规律,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的正确运用。鉴于老师的年龄、阅历差异较大,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相互听课、观摩、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现任校长赵静表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仅要倾听学生家长的诉求,还要与学校老师成为知交,在他们遇到困惑时,能及时向你倾诉,与你交流。

  谈及学校的未来发展,赵博士表示,为了华人的长远利益,中文学校的教育要注重与当地主流教育的接轨,要鼓励学生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融贯中西文化、视野开阔、德才兼备的开放型人才。(方祥生)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