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李艾萍 讲述国家:加拿大
2001年,为了与丈夫团聚,徐州人李艾萍舍弃了收入颇丰的一家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着儿子移民加拿大温哥华。
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温哥华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由于几乎四面环水,是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最大天然良港,素有“太平洋门户”之称。斯坦利公园、唐人街、加拿大广场等著名景点,汇聚了现代都市文明与自然美景,分隔的花园、绿地几乎占据温哥华80%的面积,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因此,当年李艾萍夫妇也和不少中国人一样,选择移居温哥华。
我的移民我的家
李艾萍说:“我的英文虽不好,但在加拿大却没有遇到语言大碍。因为街道上时有华人照面,好多商场、酒店乃至机场的招牌,都是中英文双语字体;在由华人创建的加拿大最大的亚洲食品连锁超市“大统华”里,导购员、收银员、顾客,熙熙攘攘都是黄皮肤,让人禁不住产生在国内的错觉;粤菜、川菜、鲁菜等中国餐馆也随处可见,可就是没有徐州的烙馍和辣汤,实在有点遗憾。由于我家住在温哥华的素里市,距离繁华的市中心有点远,加上口味、习惯问题,所以来这里好多年,平时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做,这里的华人家庭基本都是这样。”
“周末,全家人会在集中前往超市购物时换换口味。老大从小生长在徐州,所以至今喜欢吃辣,小二子生在加拿大,热狗、意大利馅饼和枫树果露是他的休闲小食”。橘生南国则为橘啊,呵呵。”
“加拿大的主要城市都有唐人街,温哥华的唐人街位居北美第二,仅次于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唐人街上满街都是讲华语的人,交流便利,对孩子双语环境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因此,除了全日制学校外,温哥华的周末中文学校和家庭辅导班也不少。”
我的选择我的梦
2002年的一天,艾萍熟悉的一位中文学校老师突然要回国,匆忙找到她救急,请她代教一年级,就这样,在国内做过人力资源培训的她,第一次走上了教授中文的讲台。
班里15个学生中,有个孩子跑跑跳跳总是静不下来,小家伙性格外向,有表现欲,喜欢展示学到的知识。“何不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李艾萍想。
从此,在她的课堂上,呆板的词汇默写变成了红黄蓝绿团队互动竞赛。老师在上面念一个词汇,下面第一排同学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来,否则就由后面的同学接力,没答对的同学可以为他加油,整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甚至“发疯”起来。朗读、填空、背诵等原本枯燥的学习,都在寓教于乐和团队精神的帮助下得到提升,课堂气氛相当轻松,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噌噌向上蹿,这个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家长及学生们的认可。
到加拿大后的第三年,艾萍的第二个儿子呱呱落地,她由此也中断了教学。艾萍的老公是安全管理局的数据分析师,每天早出晚归,抚育两个孩子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她身上。
艾萍这一休,就是两年多。
等小二会走了,会跑了,会和大人交流了,艾萍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一天上午,正带孩子外出的她,突然被一个满头大汗的学生撞个满怀,并听他激动地喊:“李老师,终于找到您了!”
原来,那个调皮孩子在她辞工休假后,一时不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与老师发生摩擦,无奈之下只好转学。家长和孩子满世界找她,她带过的那个班的全体同学,也在当地《枫华之声》网站上集体署名发文:我们的Teacher李,回来吧。
艾萍和孩子泪流满面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拨动了她的教师梦之弦―――“在徐州解放路小学上学时,班主任孟宪玉就经常为我这个小班长加油,中学作文也常获老师好评,后来,我阴差阳错进入煤研所工作,从此和教师梦失之交臂。”如今的温哥华,华人孩子越来越多,中文师资的需求有增无减。自己参与其中,不仅圆梦,还能为孩子们不忘母语做点努力,是传承,是责任,也是火炬手啊!
当梦想遇上机遇,选择势在必行。2006年,艾萍先是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幼儿园,后来又到温哥华至善中文学校任教。由于表现出色,2012年底,李艾萍正式从台湾校长手里接过帅印,成为这个已成立20年的至善中文学校的校长。
我的学校我的兵
温哥华至善中文学校创办于1994年,学校从4岁启蒙年龄起始,开设幼稚园至中学部12个年级的中文课,共有学生近300名,中文师资来自于中国大陆及两岸三地,每周末授课。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见证了激烈竞争中这所学校的成长与繁华,如今,这所学校已成为大温地区中文教育行业之翘楚。
“这些学生中,80%是华侨的孩子,20%是来自其它国家的孩子。课堂里,各色人种肤色的大集合,很有意思,呵呵。”
“除了中文教育,我们也注重文化培养。比如今年7月,作为会员单位,我们将继续参与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加拿大B.C省中文协会承办的中国寻根之旅,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各地风土人情,弘扬传统的孝德遗风,同时提高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今年我们将与5000名世界各国的华裔青少年一同云集北京,零距离交流。”
“我的根在中国,我骄傲,自己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喊出了心里话。很多学生在成年后,都选择到中国读大学或工作。
“这是一个至善而任重道远的平台。让孩子学中文,不止拓展语言领域,也为他们将来成年学兼中西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炎黄子孙,薪火相传。”这也是艾萍校长的肺腑之言。
我的徐州我的根
“徐州是我的家乡,在这生,在这长,无论自己走多远,离开多久,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牵动神经。”艾萍如是说。
2012年春节,艾萍所在的徐州六中80届同学举办50周岁聚会,组委会特地提前向她和几名海外学友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回家乡参加这次大型生日聚会,并且建立了同学QQ群。热情的同学们在QQ群里提前预热,一张又一张老照片贴了上去,家乡的烙馍、辣汤、火烧,青葱时代的花儿与少年,无一不是热议话题。因为教学工作脱不开身,艾萍遗憾地和这次聚会擦肩而过,但一有时间,她就坐在电脑前,参与同学群里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看着发来的一张张山水新景、人物照片,不禁为家乡自豪,对故土的挂念深深扎根在骨髓里,浸入到血液中。
以思念的名义,寄托故乡的那轮月亮,李艾萍“窜改”了歌曲《我的家乡我的根》―――遥远的徐州城/儿时的大世界/学校的教学楼总牵着我的魂。梦中常思那云龙山/树高千尺也忘不了父老乡亲。父母教我学做人/老师教我长学问/生我养我的家乡/那是我生命的根。无论漂泊到哪里/都牢记我的徐州我的根!
◎文字整理:李继玲 本版图片由李艾萍本人提供
亲朋寄语
李丽萍(姐姐):艾萍在姐妹中排行老幺,她从小学习就好,独立性也强,没让父母操心过。如今她虽不能常回来,但总打电话问长问短。妹妹,你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侯又光(六中校友):艾萍移居加拿大后,我曾去看过她。如今得知艾萍事业有成,我心里那个高兴啊!为她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