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年近古稀的新加坡老人傅佑钧早年曾随父亲做木匠工作,出于对华文的热爱,他逐渐走上了华文教育之路。
“一边多、一边少,一打铅笔一把刀;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西瓜一颗枣。”曾在本地小学担任增益课程指导老师的傅佑钧(69岁),不疾不徐地朗诵着十余年前为教导华文量词而特地编写的教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傅佑钧指着略微泛黄的纸张,满脸骄傲地说:“我当时可是花了一个星期编写这首儿歌,旁边的插图还是我亲手画的。”
至今编写过上百篇儿歌和小故事的傅佑钧,明年步入古稀之年。他早年因为家境问题而没法继续升学,因此学历不高。
傅佑钧的父母是在上世纪30年代,从中国海南文昌漂洋过海到狮城打拼,一家七口靠父亲当木匠的薪水生活。
“我念完中四后就出来打工帮补家用。我非常喜欢华文,所以平时都会自修、钻研语文”。傅佑钧当年毕业后,先是当了两年的广告牌制作员,再误打误撞成了缝纫机的维修员。30多年来,从父亲那儿遗传了一双巧手的傅佑钧,依然从事这个老行业。
不过,傅佑钧始终心系华文华语,20年前在机缘巧合下,他到本地某间小学教导华文增益课程。虽然不是正规老师,傅佑钧还是乐在其中,一教就教了14年。
“比起当年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学生真的幸福多了,可惜学生的华文水平一直在下滑,对华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他蹙着眉说道。“语文老师都对自己教导的语言有情意结,我怎么会没有遗憾?”(黄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