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刘兰芳:庆阳香包 香飘万里

2022-05-02 12:3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庆阳香包 香飘万里

  虎虎生威的辟邪老虎、昂首奋进的“驴敢当”、象征福禄的葫芦……走进庆阳香包非遗传承人刘兰芳的工作室,一件件制作精巧、寓意吉祥的香包,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让人赏心悦目。

  甘肃庆阳素有“香包刺绣之乡”的美誉。传说庆阳是人文始祖黄帝与中医始祖岐伯论道之地,《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岐伯携药袋防疫驱瘟的事迹,药袋后来演化成民间的香包。庆阳香包又叫“荷包”“绌绌”,是以天然香料和七彩丝线等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庆阳有着不少擅长绣制香包的手艺人,刘兰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兰芳的外婆出身于当地望族,自幼擅长女红,刘兰芳的母亲也深得所传。刘兰芳8岁开始跟随外婆和母亲学习刺绣,对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有着独到的领悟能力。自孩童时代起,“绣出最美的香包”一直是萦绕于刘兰芳心中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初,刘兰芳和丈夫张仁民下岗后,尝试过种种工作。后来,夫妇俩决定回到庆阳,从最熟悉的香包做起。他们拜民间艺术专家王光普为师,跟随他学习民俗文化。王光普行走甘肃农村40多年,走访了3.5万多名民间艺人,收藏了近10万件民间美术品,记录了几十万字田野考察笔记。夫妇俩将恩师调查研究的资料装满了3辆三轮车,带回家潜心学习。他们还不断向各地的民间艺人取经,学习画样、打板、刺绣针法、配色运用等。

  刘兰芳从民间刺绣品及文案图样中广泛汲取设计灵感,她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香包的丰富样式和技艺特征,还在布料、香料、图案、造型等方面有所创新。香包的面料从原来的绸缎拓展到纯棉、织锦等,更加大众化;色彩更加典雅,富有艺术感;造型与时代审美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

  小毛驴是庆阳香包里常见的一个形象,具有勤奋、善良、朴实的含义。刘兰芳对传统小毛驴香包进行重新设计,创制出卡通风格的“驴敢当”香包,赋予它灵巧、奔放、有担当的个性。“驴敢当”造型灵动可爱,小的可以作为手机挂件,大的可作家居摆设、车内装饰等,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刘兰芳还带领团队研发了“丝绸之路”“黄河古象”“百鸟朝凤”等国潮系列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刘兰芳带过许多弟子,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聋哑弟子康玲。康玲15岁时,母亲带着她来找刘兰芳学艺。一个没有学过手语也不会写字的孩子,要教会制作香包是很不容易的。刚开始康玲很排斥学习,趁着刘兰芳出差时跑回家。刘兰芳每天下午带她出去散步,买她喜欢吃的零食,尽管这样,她还是不愿意学习。有一天,刘兰芳对康玲边比划边说:“现在有爸爸妈妈管你,以后爸爸妈妈不在了,你靠谁呢?如果学会了手艺,你就和健康人一样,自己能养活自己,将来还可以养活子女。大家都会尊敬你!”康玲很聪明,懂了刘兰芳的意思,激动地跳起来拥抱老师。刘兰芳给她粘了一双鞋垫,画了几朵小梅花,教她绣法。康玲学得很认真,下班后拿回宿舍去做。第二天早上,看到康玲带回来的鞋垫,刘兰芳惊喜不已――康玲居然一宿没睡,绣完了所有图案。从那时开始,康玲跟着刘兰芳悉心学习香包绣制,一学就是15年。如今,康玲成为刘兰芳最得意的弟子、香包绣制的能手,并且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2012年,刘兰芳成立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招收周边乡镇的妇女们参加。在就业工坊,刘兰芳手把手教手艺,面对面交流做人的道理,让家庭妇女、下岗职工在香包绣制中开辟新生活。截至2020年,刘兰芳工作团队培训出“陇原巧手”2183人(其中贫困妇女1600多人),帮扶贫困户40多户,其扶贫业务辐射和带动了8000余户农民,还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

  庆阳香包还香飘海外。刘兰芳团队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地,她本人作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多次去海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刘兰芳赴美国华盛顿参加以“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为主题的“史密森民俗节”展示交流活动,向世界讲述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历史渊源,讲述充满奇思妙想的中国传统故事和当代中国妇女的创业故事。2015年,刘兰芳受邀前往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举办讲座,她的作品还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刘兰芳带领绣娘们制作了500多件“防疫平安香包”,捐赠给武汉抗疫一线。小小香包承载着她们的智慧和朴实情感,将爱和祝福传向远方。(王锦强)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