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农牧渔业部“中国通”保罗与他的海南朋友圈

2022-05-02 12:37来源:南海网

  刚果农牧渔业部有位“中国通”――保罗与他的海南朋友圈

  1月4日一大早,刚果女孩戴尔丽就要离开海口,返回江苏――学校就要开学了。去年8月,她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参加竞争激烈的考试,成功考取留学中国的资格。

  两周前,戴尔丽从上海飞来海口,那一天,学校放假,也恰巧是她17岁的生日。利用假期,她来看望爸爸保罗的海南朋友们。

  过去的两周,她在海口度过一连串难忘的节日。

   一、保罗女儿的“中国爸爸”

  2019年12月19日下午三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的游雯早早赶到海口美兰机场接机,她曾驻刚果工作两年多,是保罗的好朋友。

  远在刚果的保罗惦记着女儿,不时通过微信语音与游雯通话,两人全程用中文交流着,保罗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用游雯的话讲,他是个“中国通”。

  1986年,21岁的保罗通过了竞争激烈的留学考试,成功考取留学中国的名额,本科与研究生均就读广西农学院,在中国苦读9年,成为一名高学历的“中国通”。

  “我毕业后,母校改名为广西农业大学,现在名叫广西大学农学院。”保罗说,他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像一家人,30多年了,始终保持联系,这是他中国朋友圈的开端。

  1995年,保罗硕士毕业后,回到刚果进入农牧渔业部工作。农业是一直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留学中国的背景令保罗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与中国有关的农业项目,总会有保罗的身影。很多当年前往英法留学的同学不无羡慕,“你当年选择去中国留学,是不是早料到中国会迅速崛起!”

  很快,保罗亲历中非农业方面的合作步入快车道: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决定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其中一个示范中心就建在刚果。

  2008年,中国援建刚果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启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成为承办运行单位,副院长刘国道任示范中心中方主任,“中国通”保罗自然成为刚果方主任。

  12年来,刘国道与保罗带领各自的热带作物团队,让示范中心不断结出诱人的果实。刘国道先后14次前往刚果,他与保罗年龄相差无几,戴尔丽打小就管他叫“中国爸爸”。

  “我是看着戴尔丽长大的,第一次去刚果,她只有6岁,现在已经长成大姑娘了。”戴尔丽到达海口当晚,刘国道叫来多位与保罗熟悉的同事,一起为戴尔丽过生日。“我看着她长大,她看着示范中心长大。”再相见,刘国道不由感慨时光飞逝。

  一个直径40厘米的巧克力生日蛋糕摆上桌,17岁的生日蜡烛点燃,游雯通过微信视频连线保罗,邀请他与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吹灭蜡烛,切开蛋糕,戴尔丽将第一份蛋糕双手递给刘国道,“谢谢中国爸爸!”戴尔丽一字一顿,生涩地说着中文,羞答答地双手合十回应着热烈的掌声。

  二、示范中心的海南元素

  戴尔丽4岁时,示范中心项目确定;6岁时,项目启动。12年来,她和示范中心一起成长。

  2008年3月,刘国道率专家团队从海南出发,首次前往刚果,双方共同为示范中心选址于贡贝农场,那是中国政府40多年前援建刚果的一处农场。

  2011年以来,示范中心进入技术合作期,几十位专家先后从海南飞抵刚果,对当地急需的农业项目展开试验研究。

  “木薯是我们的主食,但是我们的技术粗放,染病严重,粮食不能自给,饥饿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保罗用数字说话,合作之前刚果木薯平均亩产量是半吨多。然而,前来工作的海南专家们用刚果本地品种,很快将这一数字提升至2.81吨,高产而且抗病!

  这波神操作,让刚果农牧渔业部的官员们直呼不可思议,时任部长动情地说:“这是刚果农业史上的重要时刻,我要对中国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

  12年来,刚果农业的“海南元素”越来越多。“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刘国道讲解着原因:中国热区小,世界热区大,尤其是非洲地区,热区面积是中国的60多倍,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地。海南是中国最典型的热区,很多输往非洲的技术都源自海南,天然橡胶、胡椒、咖啡、椰子、可可、槟榔、木薯等热带作物,往往需要在海南发展成熟后,再推广到非洲。

  近年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通过境外举办培训班,与海南农垦集团等企业联合申报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学界企业联手,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共同帮助非洲国家增加粮食生产和供应。

  保罗的中国朋友,也越来越密集地锁定海南。

  眼下,木薯、蔬菜、蛋鸡、肉鸡、猪肉,这些刚果急需的农产品,正在刚果占地59公顷的示范中心旺盛生长。

  吃菜难是刚果的普遍现象,不仅品种少,而且绿色蔬菜价格昂贵。海南专家们培育了20多种绿叶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海南专家们让蛋鸡产蛋率一路飙升至90%,还生产饲料,示范推广养猪......

  12年来,刘国道先后14次前往刚果,与保罗(右)在农田里共同工作。保罗供图

  这些产品现已持续供应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的农产品市场、中资企业食堂、印度与法国超市,供不应求。

  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是示范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示范中心同时也是孵化中心,海南专家们手把手培训当地农民。近年来,已有上千名刚果农民接受过木薯、蔬菜、蛋鸡的种植养殖培训,收获后不仅能保证自身需求,还能就近销售增加收入。这是一条保证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4年年底,海南专家实现了项目预设目标,圆满完成了示范中心3年技术合作期任务。随之,示范中心进入可持续发展期。按照中刚双方的约定,技术支撑与合作服务会持续至2026年底。

  保罗将示范中心视为毕生的事业,面对中国专家持续“护航”的贴心操作,他常挂在嘴边一句话:“谢谢海南,我爱中国。”

  三、“中国通”的海南好友

  非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海南农垦集团等一大波海南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与非洲热带农业合作,正在积极推动区域内热带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促进热带农产品市场的融合,提升“一带一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1964年2月22日,刚果与中国建交。”保罗记牢了这个特殊的日子,两个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他早已把中国视为第二个祖国,把海南当成自己的家。12年来,他拥有了近百位海南农业专家朋友。

  2019年12月9日,海南三亚召开的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宣布,于2021年底前,继续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专家,未来3年为非洲培养1万名农业人才......

  很快,保罗的朋友圈将再次扩大,一场全面深化中非农业合作的大幕正徐徐开启。

  保罗的中国朋友都知道,这位 “中国通”能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得字正腔圆。

  每每唱罢,保罗总会竖起大拇指说:“我打心里认为中国了不起。”做了半辈子农业,他对一个国家解决温饱的难度有清醒的认识,“刚果有500多万人口,我们没做到;整个非洲12亿人口,很多国家做不到,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这个难题!”

  因为对中国的热爱,半年前,当女儿凭高分得到前往中国留学的机会,保罗“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保罗牢记中国老话儿: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一次,女儿在异国迎来17岁生日与一连串的节日,他特意请海南好朋友代为陪伴。

  爸爸朋友们的贴心安排,让戴尔丽享受了一个舌尖上的海口:

  生日宴会后,冬至转眼到,戴尔丽轮流吃了好几家的饺子。接下来,戴尔丽吃饺子、吃火锅,吃地道海南饭,吃着美食迎接平安夜、圣诞节、跨年夜,去游乐场骑旋转木马,买漂亮的衣服……

  “来家吃饭!”戴尔丽不停歇地享受着中国人最亲密的待客之道。习惯吃米饭的海南家庭,特意准备了她最爱吃的馒头。

  两周的假期弹指而过,正在整理行装准备返程的戴尔丽,用微信给拥有海南朋友圈的老爸,发去一个大大的赞。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1月3日讯 南海网首席记者 康景林)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