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1月25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一碗手工制作的客家面,搭配特制的各式酿料,不仅是客家传统美食,也是马来西亚柔佛州Q株巴辖人记忆中的古早味,更是邓家三代人倾注心血守护的“客家味”。
时移世易,Q株巴辖人再熟悉不过的“客家味”,从当初的流动摊子到如今位于Q株巴辖慕斯达法路的店面,中间经历了半个世纪,传承了三代人,但他们对食物的坚持却未变。目前,“客家味”由第二代传人邓耿强、妻子张秀珍、儿子邓志勇和邓志凯共同经营。
邓耿强:跟着父亲学手艺
邓耿强回忆,当年从中国南来的父亲邓剑棠在客家同乡的教导下,学会了烹制客家面及酿豆腐,此后便每日推着摊子“客人街”帆加兰路卖面。后来政府要发展帆加兰路,他们才辗转到其他地方。
“我们摆摊超过20年后,我和哥哥在阿布Q卡路开设店面继续做生意,直到孩子们长大,并有了继承手艺的想法,我才于2013年在慕斯达法路开设新店面。”邓耿强说。
到该店光顾的顾客中,不乏跟随他们多年的熟客。邓耿强举例,有顾客自学生时期来吃面,直到长大后娶妻生子,又带着孩子来吃面。正因为顾客多年来的支持,邓耿强及家人做生意从不马虎,他们深知“客家味”卖面不只事关温饱,传承至今更成了一份使命。
机器辅助 手工制面变简单
邓耿强坦言,早期机器昂贵,一般小商家根本买不起,因此当时面条及酿料全都是纯手工制作,出动一家大小帮忙,非常辛苦,所幸现在一些工序已能交由机器代劳。工序比以前简易,能制作的面条数量也更多,如今他们一周会制面两次。
但邓耿强强调,虽然部分工序能以机器取代,但大部分仍须以手工完成,以保证食物的品质及味道。“现成的,口感要差很多。”邓耿强说。
每天清晨6时就开工
客家面和酿料的制作工序繁琐,因此邓耿强一家每天清晨就须开工,处理及准备所需食材。邓耿强透露,他和妻子每天6时就到店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孩子则去向供应商取货,之后一家人就不断忙碌,从处理鱼肉、包料、煮汤到炸或蒸酿料,一刻都不得闲,以准备好在早上10时开始营业。
目前,邓耿强的店里售卖8种酿料,包括酿豆腐、豆支、牛肉丸及猪肉丸等,他们选用新鲜的鳗鱼来制作酿豆腐,以确保酿豆腐吃起来口感香滑饱满。
农历新年前夕,是“客家味”最忙碌的时候,许多客户都会向他们预定酿料,其中以豆支最畅销,他们曾接获上千条的豆支订单。因此,每到农历新年前夕,他们全家大小,包括从外地返家的儿子及女儿都会前来帮忙,一家人齐心协力完成订单。
兄弟俩辞工回家帮忙
邓志凯表示,他与哥哥在继承父亲手艺前都从事销售,但他们眼见父母渐渐老去,还需每天辛苦制面及酿料,心中感到不舍,最终决定回家帮忙。从事饮食业的时间长,工作又繁重,一开始他也无所适从,然而他坚持适应,至今兄弟俩皆已得心应手。
邓志勇也表示,投身饮食业确实有辛苦之处,但由于是自家生意,因此他认为再苦再累都能坚持下去。比起拓展生意或创新改革等,现阶段他们最注重的还是维持食物品质,将“客家味”原汁原味呈献给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