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9月12日电 据《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消息,当地时间9月10日,“本土写作与世界想象”论坛在《欧洲时报》维也纳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出席论坛并致辞。维也纳索纳塔文化及教育交流促进会会长王静主持论坛并担任中德双语翻译。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吴义勤、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副主任冯德华、《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等参加论坛。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本土写作与世界想象”,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作家的写作都被置于“本土”和“世界”的立体坐标中,如何汲取本土经验的文学养分,同时兼具世界性的视野和胸怀,是考验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更高标准。
吴义勤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被译成外文走出国门。莫言、曹文轩、刘慈欣近年屡次获得国际性文学奖,说明中国作品的世界认可度在不断提高。本土性与世界性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一个通往更高层次文学境界的阶梯,它指引着作家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吴义勤说,奥地利是一片文学的沃土,涌现出了茨威格、卡夫卡等一批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们的经典著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变形记》《城堡》《诉讼》等作品在20世纪便被引入中国,给中国作家和读者带来了宝贵的文学经验。
吴义勤表示,奥地利这片沃土同样也滋养着来自中国的旅欧华人作家,如方英文、方丽娜等作家。此外,奥地利还涌现出许多专注于研究、出版和传播中国文化文学的优秀汉学家及出版社。比如卡明斯基教授,他出版介绍中国的著作达到七十余种,拉近了中奥两国人民的距离。吴义勤向这些作家、翻译家及出版社致敬。
瓦尔特・菲林格硕士在致辞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1971年,他读到了有关中国的报道和书籍,其中曾提到中国针灸。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医院里看到有患者在做喉结手术,麻醉完全只靠几根小银针,一边手术一边还透过窗户和他打招呼,这让他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如今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很多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针灸加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数以百万计的西方人会去中国学习针灸。
瓦尔特・菲林格硕士说,他们出版了很多中德双语图书,他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够搭建起中欧文学交流的桥梁。
欧洲华文文学会副会长方丽娜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云集了中奥两国的重量级作家,还有从德国、斯洛伐克、捷克等专程赶来的文友。方丽娜说,她用汉语进行文学写作时常常面对三个世界,中国、奥地利和写作中的文学想象世界,三个世界的差异、冲撞、纠结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和生命力,为创作提供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她将民族情结和西方思维一起融入在自己的创作中。方丽娜表示,她觉得能够留得住的是不同时空下对人性的书写、个体命运的探悟。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表示,文学翻译于一国民众对另一个国家的了解、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论坛中,中奥文坛代表分别就自己在“本土写作与世界想象”领域的经验进行了对话交流。大家认为翻译的作用非常之大,在这方面两国专业人士的努力任重道远。
当天上午,中国作协代表团一行还拜访了奥地利著名汉学家、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格尔德・卡明斯基教授(Prof. Gerd Kaminski),双方就中奥文化交流、出版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务实交流,彼此就未来可能的合作项目表达了初步意向。(周修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