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皮影戏

2022-05-02 11:35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皮影戏也叫“纸影戏”、“灯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戏曲。在台湾,皮影戏又称“皮猴戏”,相传,它是随郑成功的军队传到台湾的。据说,郑成功军队中有一位广东潮州兵,名叫“阿万师”,在军中表演皮影戏,后来,阿万师定居高雄县,组班在喜庆活动或迎神赛会上演出,皮影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之一。

  【台湾皮影戏的起源】

  台湾皮影戏源自广东潮州,使用的音乐、唱腔至今仍然沿用广东的潮调,常用的乐器有:鼓、梆子、锣、椰胡、铙等,尽管乐器简化了,但是演奏效果仍然保持了原来的特色。

  具体说法:

  (一)潮州艺人阿万师,随郑成功的军队来到台南,清兵入台后,阿万师避居高雄弥陀,传有弟子五人。

  (二)皮影戏是两百多年前,从大陆北方经广州,许陀、马达、黄索等人由潮州传到台湾南部,在凤山、冈山一带广为流行,北限是北二层溪,南限于下淡水溪。

  (三)太平天国年间(一八五○至一八六五),由海丰、陆丰、潮州、汕头一带,传至福建诏安、漳浦等地,后来再传到台湾。

  (四)同治(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初年,许陀、马达、黄索等人由闽南将皮影戏带到高雄、屏东。

  (五)百余年前,从广东潮州一带传到台湾南部,盛行于冈山和凤山一带,在北二层溪以南、下淡水溪以东的村落中,拥有广大的农民群众。

  【角色行当】

  台湾皮影戏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五类。传统的偶头多是侧面,单眼造型的“五分脸”,颜色只有红、绿、白、黑四色,如今,台湾艺术家将影偶改为双目,侧面的“七分脸”,甚至十分脸的正面戏偶,颜色也增加到十种,使影偶更加秀丽,效果更加逼真。

  【戏曲剧目】

  台湾皮影戏的内容多源自我国的传统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例如《火焰山》、《郑三宝下西洋》、《哪吒闹海》等等。剧目分为文戏与武戏两类。文戏唱腔多,节奏慢,戏偶动作细致;武戏剧情紧凑,场面热闹,相比之下,更讨观众喜欢。

  【戏曲唱腔】

  台湾皮影戏唱腔以潮调为主,剧情多采自历史传说与民间轶事,皮影戏艺人通常在民众酬神或喜庆(如婚礼)时应邀演出。演出场地通常在寺庙前空地或请主住宅前庭;剧团人数一般在四至七人之间,但仅一人主演,一人助演,余者负责乐器伴奏及帮腔。

  【材质】

  一般传统雕刻的戏偶大概在八寸至一尺之间,包括桌、椅、山水、楼阁、厅堂、植物背景等皆用牛皮雕制。因皮影戏是采平面透光原理,戏中的人、物概以正侧面显影,采绘画上写意手法构图。

  【台湾皮影戏剧团】

  目前,台湾省还有6个专业皮影戏剧团,其中5个在高雄县,高雄县由此成为台湾著名的皮影戏县。1993年,高雄县冈山镇成立了皮影戏馆,负责皮影戏的宣传推广工作,戏馆组织戏团巡回演出,开设皮影戏研习班,把影偶制作引入小学生的手工课,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几经时空递变,目前台湾皮影戏团仅存高雄县境五团:大社乡的“东华皮影戏团”与“合兴皮影戏团”,冈山镇的“福德皮影戏团”,以及弥陀乡的“永兴乐皮影戏团”和“复兴阁皮影戏团”。此外,台北的“华洲园”原为一布袋戏班,于近年成立“华洲园皮影戏团”,曾学艺于大陆。

  东华皮影戏团

  “东华皮影戏团”原名“三奶坛皮戏团”,早年由张状创立“德兴班”,为台湾知名皮影剧团。日据时代仍能公开演出,为“第一奉公团”;光复后,张德成将之更名为“东华皮影戏团”,改良皮影艺术,并创新剧本。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七年间,张叫、张德成及张建国祖孙以《西游记》与《济公传》于台湾各地戏院演出,备受欢迎。张德成(已故)曾多次率团至菲律宾、日本及美国等地演出,于一九八五年获“教育部”“第二届民族艺术薪传奖--传统戏剧类”个人奖。目前该团已传至张_国。该团之影偶以放大尺寸,色彩绚丽为特点,剧本亦多所创新。

  复兴阁皮影戏团

  “复兴阁皮影戏团”原名“新兴皮戏团”,一九一五年,张命首随吴天来、吴大头,李看与张着学习皮影戏“上四本”。一九三九年,许福能(二○○二年七月逝世)拜张命首为师,一九五五年与其女张月倩结婚,四年后主掌“复兴阁”。许福能擅前后场,长于文戏《蔡伯喈》与《苏云》等剧,一九六九年开始致力推广皮影戏,足迹远达欧、美,一九八六年荣获“教育部”民族艺术薪传奖,曾至法国等地公演,一九九一年又获该奖项团体奖。许福能无传人,后场艺师许福宙及许从,均为张命首之得意门生。

  合兴皮影戏团

  “合兴皮影戏团”原名“安乐皮戏团”,创始人为张良,后传至张开,再传张古树。张天宝于十三岁随父张古树习艺,擅唱曲与口白;并以看风水及理发为业。张天宝之四叔张井泉长于锣鼓。张天宝致力于皮影戏剧本之搜集与保存,功不可没。张天宝于一九九一年辞世后,由其子张福丁主持团务,其叔张春天负责前场,另聘林清长与林连标兄弟为后场乐师。该团经常搬演《南游记》与《封神榜》等剧。

  永兴乐皮影戏团

  “永兴乐皮影戏团”,创始人张利与其团员早年奔走于各乡镇演出,擅文戏,但未使用固定团名。张利之子张晚,擅文戏《蔡伯喈》与《苏云》,武戏《薛仁贵征西》与《薛仁贵征东》,于一九七八年正式命名“永兴乐皮影戏剧团”。张晚传子张做(长于胡琴)与张岁,张岁并拜蔡龙溪、宋猫、林文宗等人为师,兼擅前后场,以演出《六国志》、《五虎平南》及《封神榜》而驰名。该团为典型家族皮影剧团,目前有张振胜、张福裕、张新国及张英娇等人从事祖传事业,不乏后继之人。

  福德皮影戏团

  “福德皮影戏团”,创始人林文宗早年随永安艺师习艺,谙前后场,长于武戏与扮仙戏。该团于日据时代被编为“第二奉公团”,相当闻名。林文宗于一九五七年去世后,其子林淇亮曾中断演出,近年与张天宝合作,并开始提倡皮影戏艺术。

  华洲园皮影戏团

  “华洲园皮影戏团”,负责人林振森又名林阿三,一九六○年代开始演戏生涯,一九六九年与友人合伙,于台北创立布袋戏团。一九八七年起,林振森夫妇于四川、河北、?西与福建等地观赏木偶戏、皮影戏,兴起学习皮影戏之念头,学成后遂于一九九三年成立“华洲园皮影戏团”。该团成员除林振森夫妇外,其三名子女、林振森之妹林美玉、外甥女吕幸玲,以及友人辜文俊,均为基本成员。目前该团演出之剧本,着重具教育意涵或富有民间趣味之简短故事,未来将呈现更多丰富的民间传奇、历史小说及神话故事等改编之剧目。

全部课源
顶部